
黃海濤與橙線地鐵的 ESG 之旅丨進博故事④ |
||
|
||
Umer是一名巴基斯坦人,卻有著一個深深烙印著中國印記的名字——黃海濤。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的黃海濤,在中國求學多年,親眼見證了中國的發展速度與質量,更被中國企業“既要建好工程,也要造福社會”的責任理念深深打動。回到祖國后,黃海濤加入拉合爾橙線地鐵項目,擔任車輛乘務部經理。橙線地鐵不僅是巴基斯坦首條城市軌道交通,也是他個人命運與中巴情誼交匯的紐帶,承載著兩國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愿景。 從 “中國速度” 到 “巴基斯坦溫度” 2020年剛加入橙線項目時,“你為什么來到橙線?”是黃海濤被問得最多的問題。他的答案始終堅定:“我想把在中國學到的知識,用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。”作為“一帶一路”和中巴經濟走廊的標志性項目,橙線地鐵從設計之初就超越了交通本身的意義。它不僅擁有先進技術,更在細節處滿含對這片土地與人民的尊重。 橙線項目東段緊鄰拉合爾著名世界文化遺產夏利瑪花園。這座建于1642年的莫臥兒王朝園林,承載著巴基斯坦的歷史記憶。項目規劃初期,團隊便特意采取繞行避讓措施,在高架段采用帶聲屏障的U形梁,最大程度保護園林風貌并降低噪聲污染。如今,乘坐橙線的乘客途經此處時,還能遠觀花園全景。每次列車駛過,黃海濤都會透過窗戶眺望這片歷經三個多世紀依然秀美的園林,心中滿是自豪——我們不僅沒有破壞它,更讓更多人以全新視角領略了它的魅力。 在拉合爾市中心1.7公里的區段,項目采用地下隧道穿行方式,最大限度減少地面空間占用和建筑拆遷。這一決策的核心,是為了保護兩座超過150年歷史的重要建筑——拉合爾高等法院與巴基斯坦國家郵政局大樓,它們至今仍在發揮辦公職能。作為車輛部門負責人,黃海濤深知地鐵運營震動可能對歷史建筑造成影響。為此,地下區段軌道全部鋪設高性能減振扣件,同時采用降速運營模式,將對周邊建筑和居民的噪聲、振動影響降到最低。這些細節彰顯的,不僅是技術實力,更是深沉的人文關懷。 “中企內核,屬地外殼”:從技術傳承到民心相通 黃海濤對橙線項目最印象深刻的,是它的屬地化運營理念。北方國際倡導的“中企內核、屬地外殼”,絕非簡單的用工本地化,而是實打實的賦能與技術傳承。項目為巴基斯坦創造了7000多個工作崗位,線路運營直接帶動近2000人就業,運營團隊中97%是巴籍員工,黃海濤便是其中一員。 項目大膽起用巴基斯坦優秀人才擔任高級管理崗位,逐步培育屬地化團隊的獨立運轉能力。中方團隊以中國標準、中國規范為基礎,為巴方員工量身定制了四百多冊運營規章和培訓教材,搭建起巴基斯坦第一套完整、規范的地鐵運作體系。此外,項目還啟動了實習生計劃、校企合作課題,定期舉辦管理人員培訓班、外部培訓和內部技能競賽。通過“授人以漁”的模式,巴方員工們不僅掌握了技術,更學會了如何傳承技術。如今,橙線已實現“全巴服務、全巴駕駛、全巴維護”,團隊中已有3名巴籍員工獲評“中巴經濟走廊項目優秀巴方員工”。從依賴外援到自主運營,這條地鐵見證了巴基斯坦軌道交通人才的飛速成長。 不只是地鐵,更是希望之路 截至目前,橙線地鐵累計載客已超2.7億人次。黃海濤常對團隊說:“我們既是地鐵的守護者,也是中巴友誼的見證者。”從上海交大到拉合爾橙線,從Umer到黃海濤,他的成長軌跡,正是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下人與人、國與國攜手共進的生動縮影。黃海濤是中國培養的工程師,更是巴基斯坦第一代地鐵人。“橙線項目教會我的,不僅是地鐵的運營與維護,更是如何平衡發展與保護、技術與人文、效率與包容。”黃海濤說道。 如今,橙線地鐵在拉合爾市穿梭不息。它以鋼鐵之軀踐行綠色理念,以中國標準培育本土人才,以基礎設施連接兩國民心。這是中巴兩國人民共同編織的夢想,是一條通向繁榮、綠色、共贏的未來之路。未來,巴基斯坦拉合爾橙線地鐵項目的中巴同事將繼續并肩前行,讓這列承載著信任與希望的列車,在ESG的堅實軌道上,跑得更穩、更遠。(北方公司) |
||
| 關閉窗口 | ||
| ||
| ||
| ||
|